时间:2024-08-01 来源:网络搜集 关于我们 0
近日,“花城文学课”第8讲邀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陶东风来到花城文学院,开展题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的讲座,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昕亭主持。
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微博、好书探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共获超过2.8万人次线上观看。
陶东风教授以西方国家的1968年为背景,开启了对当代中国审美代沟的深入探讨。他引用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在以往历史中没有任何可以与之比拟,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又十分醒目的特征,是在世界范围内代沟的产生”以及卡尔·曼海姆的“文化社会学”方法,从生物学和文化学两种代际划分标准出发,指出文化意义上的代沟是基于共同经历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群体特征。
他把“代”做了如下界定:特定年龄段的个体由于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位置,经历了相同的社会重大事件或社会文化潮流,因此具有了共同或相似的社会经验和群体记忆,并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感结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表现出共同或相似的倾向。
与此同时,陶东风教授深入分析了“50后”与“80后”两代人的社会历史经历,例如改革开放、消费主义和新媒体浪潮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例如2006年,一篇由“80后”网络杂志发表的《思想上的80后》中提到的“我们已经长大,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对独立话语权的追求。
在谈及新媒体的影响时,陶东风教授探讨了新媒体在形成“80后”“90后”一代文化认同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网络文学、游戏、社交媒体等如何影响年轻一代的审美和文化偏好。
“在与网络的互动中,网络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他强调了新媒体对“80后”“90后”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的塑造作用,并指出:“如果不理解网络游戏、不理解新媒体,就没办法理解两代人的代沟。”
在讲座的最后,陶东风教授和刘昕亭教授就代际沟通的挑战和策略以及代沟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对谈。他表明代际沟通问题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理解,代际记忆的断裂也并不是一个自然现象。
刘昕亭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80后”“90后”和“00后”文化差异的看法,强调了代际沟通断裂的严峻性,并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例,探讨了如何在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引导年轻一代阅读和理解经典文学。
陶东风教授总结时强调,代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代际记忆的传递出了问题,如果不通过文化教育的手段保证不同代记忆的传递,那么上一代人的记忆就会断裂,就会随着他们的去世而消失,因此需要通过重建集体记忆的传递渠道缓解两代人的鸿沟。
文|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赵沚琦
<!--article_adlist[图|主办方供
]article_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