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8 来源:网络搜集 关于我们 0
“这是什么神仙课,老师居然直接把‘口袋实验室’寄到了我们家里!”今年春夏学期,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设的《数字系统》课程引发了选课学生的阵阵惊叹。
选上这门课的同学,都在近半个月内收到了老师们从学校寄来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验板,这个实验板约一个成年人手掌大小,200g重量。
《数字系统》的课程负责人、信电学院副教授李宇波老师说:“在任何地方,你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驱动这块小小的实验板,快速完成你需要做的所有数字系统实验,我们叫它‘口袋实验室’。”
“口袋实验室”
为了把这些实验板寄给各个教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光邮寄费就花了一千多元,但他们却说,学必所值,乐在其中。
《数字系统》是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由信电学院的李宇波、史治国、叶德信、卓成四位老师主讲。
课程组负责人 李宇波
这门课程在 2016年正式开课,今年面向三个教学班,一共约一百个学生,一般采用一节理论课加一节实验课的形式。上完理论课之后,同学可以用一根数据线将FPGA实验板与电脑相连,在实验课通过Vivado软件进行代码编写和进行理论验证。
如果在学校,下课后学生可以把实验板带回宿舍,获得一学期的自由使用权。因为疫情,学生们没办法拿到这“口袋实验室”怎么办?《数字系统》课程组的四位老师依然认为要保质保量地对教学过程负责到底,为每个学生提供实验板的学习便利。所以他们选择把单价1198元的实验板寄到每位学生的住处。
“有三位同学因为处于湖北省疫情严重地区,顺丰无法送达,所以我又转去邮政快递寄送,”虽然有些辛苦,但叶德信老师很欣慰,“还好没有让疫情耽误我们的课程计划。” 当然,如果有同学的实验板在邮寄路上丢失,他们可以自行网购实验板,课程组负责支付全部费用。
上网课确实有很多困难,2019级云峰学园的本科生谢一凡说:“网上实验课真的很麻烦,出问题了不能面对面找老师寻求帮助。”
老师的视野被摄像头限制,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只能每做一步就跟学生确认是否明白如何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程组邀请了四位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助教加入班级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几位助教在上学期末就已经检测过每个实验板的工作状况,给硬件有问题或者按键不灵敏的板子做了标记,这也保证了给学生邮寄过去的实验板都是功能完好的。
同学收到的快递
“感觉老师和助教太负责了,一千多元的实验板说寄就寄,” 谢一凡感慨,“而且为了完成大作业,课程对我们自行购买的材料的费用也全部报销。”
《数字系统》开课五年来,学生们呈现出的作品令李宇波老师印象深刻:“往年的作品有各类游戏机,比如一款经典像素游戏:坦克大战。”只要在实验板接上显示屏和键盘,玩家双方就可以轻易地控制两辆坦克,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利用游戏中各种不同的地形隐蔽自身,发射子弹,尽力击败对手。
还有一副“探索者眼镜”事实上是“导盲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如果你周围的环境温湿度过高,眼镜上的蜂鸣器就会发出特定音乐提醒。当你过于靠近一个物体时,眼镜通过超声波模块测出你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从而贴心地发出声音提示,避免你跌倒受伤,富有人文关怀。
往年的课程作业
“有学生设计了一款“语音控制小车,也非常有趣。” 李宇波老师谈起学生的课程作品赞不绝口, “学生设计的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模块实现了小车的语音功能,当你对小车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它会回复你‘奔流到海不复回’。” 此外,它还有讲段子、回答测验题目等众多功能,堪称“会说话”的智能小车。
上面提到的作品是《数字系统》历年期末作业中的几个例子,简单来说,数字系统由一个核心处理器和许多外部接口组成,核心处理器就相当于人体处理各种信息的大脑。数字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手可及,手机、电脑、遥控器和其他各种电器都是数字系统。
为了让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每年的期末作业都会围绕一个十分贴近生活的主题展开,比如智慧餐厅、智能家居、智能物联网等。
学生二至三人为一个小组,在春学期初步构思一件有创意的课程作品,实验板就相当于核心处理器,而键盘、显示屏等就是外部接口。经过课堂展示,和同学、老师讨论可行性,改进方案等,并在夏学期完成它。李宇波老师笑称:“我们的课程目标就是尽量让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数字系统设计。”同时,课程组也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推出了《玩转数字系统设计》的MOOC课程,并邀请了FPGA厂家的技术专家来共同指导课程的学习与如何“玩转”实验。不仅报名免费,还有机会获赠口袋实验板和数字系统学习认证。
往年同学们展示小组作业成果
这一学年的《数字系统》课程已经进行了七周,对于学生们半学期后的课程作品,李宇波老师表示:“我一直对学生们的作品持开放态度,任何用心设计制作的课程作品都是最棒的。”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浙大这门课,实验室也能“快递到家”》(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陈蕾伊 邱伊娜 柯溢能)
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童嘉桢
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