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22 来源:FPGA_UCY 关于我们 0
2024年,国际MCU大厂的业绩都很惨,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MCU行业有六家国际超级大厂,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他们这次的年报业绩却不约而同地成为比惨大会。
欧洲三家:
1、意法半导体(ST)
2024年全年,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3.2%,整体净利润暴跌63%。ST已经启动裁员计划,预计裁员2000-3000人,大约6%,并关闭部分工厂。
2、恩智浦(NXP)
全年营收下降5%,利润下滑6%,宣布全球裁员1800人,并减少2025年的资本支出。
3、英飞凌
MCU业务营收同比下降8%,利润下降13%。决定推迟其马来西亚“超级晶圆厂”第二阶段建设,并削减投资10%。
美国两家:
1、德州仪器(TI)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2%,净利润下降26%。TI决定削减资本支出,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降本增效,以度过寒冬。
2、
营收同比暴跌41.9%,宣布关停美国亚利桑那州晶圆厂,影响500名员工,并暂停扩产计划。
日本一家:
1、瑞萨电子
全年营收同比下滑8.2%,营业利润下滑42.9%,净利润下滑34.9%。
很多报道对这个现象找了一些原因,比如:
1、过去两年,大量厂商为应对短缺囤积MCU,如今需求锐减,库存高企,企业只能靠“降价清仓”,导致行业利润大幅缩水。
2、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衰退迹象,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都趋于保守,各行业对MCU的采购意愿不强。
3、新兴的半导体企业也不断涌入,使得市场份额争夺更加激烈。国产替代在中国市场对国际大厂冲击很大。
4、部分国际MCU大厂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在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产品布局以适应新的需求。
以上原因当然都是事实,作为业内人士我也盲人摸象,说说我的看法。
MCU行业在半导体行业里不算小,也不算是很大,但是在厂商市场份额分布上却有很大的独特性,跟其他IC子行业完全不同。
所有的IC设计子行业最明显的竞争特点是:“赢家通吃”,在技术性很强的领域,一般会有一家公司主导这个子领域,此外最多还有1-2家竞争公司。比如说在X86 CPU领域,Intel和AMD两分天下,Intel吃肉,AMD喝汤,其他厂商连汤都喝不上,手机基带芯片领域,高通带上联发科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市场,展锐一直活得很艰难;在GPU领域,英伟达独领风骚,在FPGA领域,和占掉90%市场。其他的子领域,你们可以继续补充,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
只有在MCU领域,出现了奇特的竞争分布,六家公司居然均分全球市场份额,没有一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没有一家能够过半甚至超过30%,这种分布本身就不太符合IC行业的规律,是极其不正常的。
造成MCU这种不正常市场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呢?
核心的原因是,和其他半导体设计领域比起来,MCU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是关系密集型行业。
MCU的技术开发门槛真的存在吗?ARM提供底层开发平台,IP授权公司提供各种接口和工艺IP,代工厂提供制造能力,有了他们的协助分工,MCU不存在很深的技术护城河,实际上谁都可以设计制造MCU,那么谁能搞定客户关系就变成比技术更重要的事情了。
那么这六家国际大厂是怎么进入中国市场的呢?我们可以回想二十年前,我们家里用的是松下的电视机,西门子的冰箱洗衣机,三菱大金的空调,飞利浦的小家电,这只是家里用到的家用电器,在各种各样的合资工厂里,所用到的生产设备大多是进口的,或者也是由所在国带进来的合资厂生产的,比如美资的工厂就用美系的供应链,日资的工厂就用日本本土的元器件和设备,德国合资的企业(如大众)当然是优先使用来自欧洲的元器件和设备方案。
再后来,国内家用汽车市场从无到有,德系、日系、美系合资工厂纷纷在国内开建,又把这些汽车用的MCU厂家带进来。这就是关系密集型行业。
国产家电和国产汽车初期起步的阶段,必然是借鉴成熟品牌的方案来模仿设计,势必也会采用相同的元器件和供应商,继续使用这些国际大厂的产品,这就是一个惯性主导的关系型生意。
那么,当我国本土品牌和本土制造业真正崛起的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这个行业的周期过程时,我们会逐渐发现,本土MCU必然会逐渐追进甚至赶超国际大厂的产品,而且一旦在某些领域完成国产替代,就会彻底颠覆原有大厂格局的时候,历史的齿轮就开始运转了。
MCU之所以没有像别的领域一样快速整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工业领域供应链替代的周期比消费电子长太多了。在汽车领域,新产品通过车规级认证传统上需要三年时间,然后在整车厂上车又需要两年时间,再算上产品研发的时间,让我想起欧洲的慢节奏生活,简直是岁月静好,无忧无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某老师从欧洲工作了一段时间回来,跟我们说瑞士有一条几十米长的马路,修了整整一年多都没好,我们都惊呆了。
从仰望国际大厂,到平视怯魅对待,到公平竞争,到我们能做得更好,这就是过去二十年在所有行业发生过的正常叙事,这个过程再正常不过了。当惯性被突破的时候,变革就来临了。
所以有人问,这些国际大厂会不会触底反弹,我也说不清,也许都已经在历史的进程中了,回归第一性原理,我们拭目以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