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08 来源:网络搜集 关于我们 0
01
个人背景
【姓名】AgilentJu
【学院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绩点排名】3/61
【外语成绩】CET6 530+
【荣誉奖项】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等
【竞赛经历】国家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等
【入营情况】清华BME(中途放弃考核)、复旦BME(offer)、上交溥渊(放弃面试)、中科大苏研院(咕)、中科院通信(offer)、同济通信(offer)
【最终去向】中科院通信
02
保研历程
保研前的东奔西走:
我的本科经历稍微曲折一些:大一开学前做好转专业的打算,并进行荣誉课程的修习。虽然绩点惨淡,但也算顺利转入了电院。大一下备考插班生,准备不足失败。经过大二一年努力,拿到了国奖和专业综合排名第一。大三开始竞赛与科研的探索。
回顾本科前三年,总是在处处受挫与碰壁中再度燃起希望与斗志,山穷水复处的柳暗花明,是人生中的不破不立,心态与赛道都需要及时跟进调整。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大一绩点受挫之后对半年的学习进行复盘,并坚定了转专业的决心,寒假把数分下自学了一遍,并迅速在开学时的第四轮选课中将所有“不必需”的课程全部退掉,转入插班生课程的学习,兼顾转专业。在插班生考试失败后痛定思痛,开始改变大一的埋头苦学模式,同时多方了解信息。大二开学查完自己在新专业的排名后,将奋斗目标改为保研,重新发力。
当时遇到的现实困难和自我内耗相当严重,一度到了威胁身体健康的程度,也看到一路上有很多同行的朋友因为种种不可抗力,就此一蹶不振,没有再振作起来,但我一直笃信,即使PlanA失效,也会有PlanB、PlanC,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抓住自己的优势转换新赛道,总会有所收获。我认为大二上进入某老师的课题组学习,是几乎改变了我大学轨迹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结识了课题组中来自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师兄师姐,在和他们交流完自己的困惑和焦虑后,我得到了“过来人”的建议与指点,并不断拓宽着自己的人际交往面,由此也认识到了更多优秀的前辈,学习像他们一样思考和内省。大一时,我处处自怨自艾,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配获得感”,而在不断的交流中,我的自信逐渐成长,也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赛道,不必处处与人比较,攀比带来的是空虚的自鸣得意和更深处的贪婪、自我折磨,这一风气在初来乍到时会在社交媒体上显得尤为过分。
我对保研的认知也随着我不断“打怪升级”而随之螺旋型地上升。大一时,一心想去tpu读直博,大二大三时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了师兄推荐的旦的某一课题组上,为此做了很多最后无济于事的努力。到体验过若干不同学校的夏令营后,加深了对读研的体验的重视程度,最后在中科院上海某所的通信强组里,自愿放弃学硕选择直博,开启了新的科研篇章。这里也要感谢我的队友,飞同学。他对科研的笃定曾一度让我费解,但我始终敬佩他放弃中科院某强所学硕名额选择直博的勇气,并踏上和他相似的道路。他的实力强劲、笃行己道与坦荡为人,为我在迷惑与犹豫中无数次地指明方向。
保研中的一波三折:
填报夏令营的信息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信息也比较冗乱,推荐采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自己的入营信息,并且将自己的关键信息都分门别类整理好。当时我采取了海投战略,将清北华五的院校几乎都投递了一遍。自己的个人简历也要记得实时更新,直到保研完全结束,最后能有中英版本。在投递的方向上,由于当时自己没有确定读博,且对FPGA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加上有一些生物医药方面的背景,因此基本投递生医工方向较多,包括:清华、复旦、中科大、中科院,以及后来的上交溥渊。浙大和南大因为事前的准备工作没做好,投递的是通信方向,很意外地没有入营。但我一直以来的院校目标都定在上海,所以也并没有对计划造成太大影响。
当时考虑的是读学硕,早日结束科研工作然后去实习,积攒工作经验,因此也没有对组有很高的科研实力需求,找的都是比较佛系的导师。这里我提前联系了本校的老师保底,并发邮件套磁了两三个外校的导师,并无热烈的反响。期末考试在六月底开始,赶上投递夏令营,那一阵子就比较紧张和焦虑,到考试结束前期准备就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正式的入营。首先入的是本校的夏令营,建议报一下,作为保底的选项。接下来是清华和中科院的线上夏令营,主要是各个团队开展讲座。清华的BME采用双向选择制度,需要学生再自行通过老师的考核,当时有两个组联系我表示可以给考核机会,但是我在官网上研究了其研究方向,偏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跟我的专业课没有太大关系,不太感兴趣,加上组里表示没有硕士名额,只有博士名额,又考虑到到地域问题,就没有再进一步了解,放弃了这两个考核的机会。现在想来并不后悔,因为读博更多看的是课题组的综合实力,更注重个人读博的体验。我事先也没有对课题组的情况进行调查,相当于开盲盒,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也建议大家不要单一地为了好的学校轻易选择直博,非常容易后悔。
复旦是我比较看重的夏令营之一,当时也是各种准备工作都尽力做好了,但比较倒霉,时间太紧(期末考完两三天),准备不充分,抽签进行面试时我又是第一个,问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于BME的,跟通信关系不大,最后问到的唯一的专业问题我都没有学过,可想而知结果自然不如意,当时也是down了一阵子,虽然后来候补到了。好在当时外出竞赛,也无暇伤感,迅速改变战略开始投递其他还能投递的学校。上交溥渊也是这个时候投递的,之前投通信的直博申请被拒了,因此可以重新投递,也顺利进入了上交的夏令营。上交的培养方案和学费都不在我的预期内,是校企联培的形式,学位证上是控制的专硕,而且联系的导师也明确让我再看看别的导师,因此我也没有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中科大的夏令营把我分配到了无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因此我直接咕咕,等待下一轮鏖战。
在九推之前,我联系了中科院上海某所的导师,符合我读硕士的要求,会放学生进行实习,方向也是FPGA,组里氛围很好,出于留在上海的考虑,我于是确定了去该组读学硕。但是我现在的导师千方百计让我和他进行了一次很久的面谈,强力邀请我去他的组里,并坦率地厘清利弊,刚好当时在实习中对职场祛魅,没有以前那么迫切想工作,考虑到导师不延毕的承诺(这种并不可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上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的种种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在这位导师的组里读直博,做未来6G技术方面的科研,算是冥冥之中完成了自己转专业面试时对评委说的学习通信,报效祖国的承诺。此外,我也是这位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目前科研工作也已经在开展中。从华五到双非,从学硕到直博,我的保研之旅虽然不算荡气回肠,途中波澜陡起,却最终也足以让我满意。
03
保研建议
1. 在大二可以根据自己的排名和保研百分率来判断自己是走保研还是别的道路,确定完目标后应该多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以询问本专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夏令营的安排、内容,他们的保研心得等。
2. 确定走保研的路就要全力以赴,尽量不要出现犹犹豫豫,错失良机的情况,或者成为边缘人,这在整个保研过程中都是非常折磨的。在夏令营的间隙要抓紧时间复习重要的专业课和英语,面试时可以引导老师往你熟悉的方向上提问,提高面试的分数。
3. 多查询一些民间网站,比如计系的同学可以在github上找到夏令营的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去投递,可以提前给老师发邮件进行双向交流,增加成功率。
4. 保研流程中实时维护自己的简历,确保每获得一项新成果都能及时跟进补充,并且对竞赛和项目中自己涉及的部分要能详细地说出原理、创新点、发展方向等,在面试时是很大的加分项。面试时要注意礼仪,礼貌待人,说话有条不紊,扛住压力面。
5. 当推免系统开放时尽量避免博弈,这样为了更好的学校而放弃稳定的选择很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要想好自己想要的研究生生活具体的模式,以免进组后因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过大而带来心理负担。
04
写在最后
人生是一场无垠的旷野。在一些拥挤的赛道上,难免遇到挫折,包括被卷垮了的心态。换个赛道,重新开始,可能你我也能成为领路人。相信自己的潜能,笃行自己的道路,并做好充足的准备,PlanABC中,总有一个能让自己找到归属感和舒适感。有去执行的勇气和为失败兜底的能力,这是我在大学里非常深的体悟。
保研时纵使有充足的准备,难免意外情况纷出,建议大家都准备好备用方案,以防自己在手足无措之下错失良机。也许在不得已之下被迫换到另一个新赛道,反而能获得同样理想或者更精彩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