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FPGA之家动态 >

名家论道 | 支持高水平大学以高质量基础研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时间:2024-08-07      来源:网络搜集 关于我们 0

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的发源地。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明科技强国五方面基本要素,为高水平大学做好新时代基础研究工作,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性理论突破等方面还相对薄弱。近年来,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基础研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广大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在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支持高水平大学加强拔尖人才培养。中共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筹考量、一体规划,为新时代高校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基础研究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水平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是人才引领,核心是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支持高水平大学围绕国家战略亟需,瞄准基础研究前沿和关键领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将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从事基础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支持高水平大学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基础研究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高校应不断创新组织和运行机制,聚集优势资源,面向国家急需、行业所需建立基础研究学科特区、人才特区。支持高水平大学设立新型科研组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勇于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产出原始创新成果。同时,建立国际基础研究合作机制,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集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支撑我国在全球基础研究生态系统中占领先机。支持高水平大学积极探索推进基础研究评价制度改革,加强对基础研究重大问题凝练、资源配置、协同合作,引入多元化评价标准,优化构建质量导向、分类分级、注重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为潜心于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基础研究重大问题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支持高水平大学建立协同支撑体系。在当今全球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行业产业的紧密对接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更直接关系到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塑造与提升。支持高水平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多方共建联动机制,提高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不同层级的基础研究支持协作体系。各级政府加大高校基础研究投入,结合基础研究周期长特点,持续调整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性经费的财政投入比例,尤其是提高稳定性支持的比例。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在高校设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专项项目。高水平大学要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为,推进基础研究与产业有效链接、有机融合,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作网络、培育创新生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支持高水平大学厚植创新文化土壤。遵循基础研究的基本规律,支持高水平大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出开放包容、风清气正的创新文化氛围,保护基础研究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基础研究人才统筹好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关系,选择最感兴趣、最擅长的基础研究领域长期坚持、不断创新,让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敢为人先,奋发进取,努力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培养造就一批有科学追求、奉献精神和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大力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用科学家精神涵养培育时代新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人才的精神境界,厚植优渥、积极、向上、创新的文化土壤。

(作者王长平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注明:本内容来源网络,不用于商业使用,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请来信到邮箱:429562386ⓐqq.com 或联系本站客服处理,感谢配合!

用户登陆

    未注册用户登录后会自动为您创建账号

提交留言